北京常住人口2000万 水资源仅够1000万
“北京进入危机状态,天津已达警戒线。” 3月19日,首都经贸大学教授祝尔娟这样表述京津冀地区人口、环境、水资源等综合承载力。
根据当日发布的《2013年京津冀发展报告》(以下简称《报告》),除了河北的综合承载力还有一定的空间外,北京和天津因为人口快速增加,供水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导致综合承载力不堪重负。
《报告》系中国社科院、首都经贸大学以及国家发改委、北京市发改委等单位的专家学者组成的课题组,重点对京津冀区域及其区域内的特大城市承载力进行了全方位考察和系统研究。
2005年国务院会议通过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中提出,到2020年,北京市总人口规模要控制在1800万人左右,可2012年年底,北京常住人口达到2069.3万人,已提前10年突破规划目标。
此外,北京目前水资源能承载的人口总数只有1000万,而《报告》预计,2020年全市的人口总数可能突破2500万。
目前,北京、天津正在修编人口规划目标。中科院虚拟经济与数据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石敏俊指出,如果不实现京津冀区域内城市功能的分散和有效整合,北京、天津地区的人口仍会快速上升,并导致生态环境恶化。
生态超载
承载力超负荷,主要表现在京津地区的严重缺水,北京的交通拥挤、土地供应紧张、空气污染严重等方面。
据《报告》,北京和天津2011年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分别只有119、116立方米,而一般人均水资源量低于1000立方米即为严重缺水地区。
1997年、2007年,北京水资源总量分别有22、24亿立方米,用水总量分别为41.7、34.8亿立方米,远超水资源总量。
根据北京多年人均用水量测算,合理的水资源承载的人口是667万。但是北京在1997、2007年现实承载的人口分别是1209万、1008万。
祝尔娟称,如果压力大于支撑力,就表明进入承载力的危急状态,“像北京7·21暴雨,就暴露出地下管网的承载力达到了极限。”
据了解,北京年均可利用的水资源仅26亿立方米,而实际年均用水约36亿立方。超出的部分主要靠超采地下水等进行。统计显示,
天津也严重缺水,2011年该市水资源总量为15.4亿立方米,但正常用水总量在23亿立方,缺口主要靠引滦入津、引黄济津工程来补充,占总供水量的25%-30%。
《报告》称, 目前,京津冀地区地表水和地下水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水环境承载力接近极限,大气污染物,尤其是PM2.5成为制约京津冀空气质量的瓶颈所在。
人口机械增长
尽管京津冀地区的水资源承载能力有限,但是实际人口仍会快速增长。
《报告》判断,即使按照保守的预计,京津冀地区人口总数将在2020年突破1.16亿人,实际可能达到1.2亿人。具体而言,北京的人口规模,如果按照每年分别迁入20万、50万、70万计算,2020年总人数将分别达到2300万、2500万、2600万。天津的人口按照每年迁入50万的水平不变化测算,则2020年会达到1800万到1900万。
此前《北京城市总体规划》提到,2020年,北京市总人口规模规划控制在1800万人左右,年均增长率控制在1.4%以内。2006年《国务院关于天津市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也提出,到2020年,天津市实际居住人口控制在1350万人左右。
但是统计数字显示,2011年北京常住人口2018.6万人,比上年末增加56.7万人。2011年天津人口年末全市常住人口1354.58万人,比上年末增加55.29万人。两市均超过2020年的规划目标。目前京津地区都在对2020以及2030年城市规划的目标进行调整。
尽管控制人口规模是必须的选择,但是北京人口要抑制快速增长的可能性很小。
中国人民大学人口学院副教授张耀军指出,北京城市资源太多,短期内难以控制外来人口的迁入。“北京的学校和医院等资源比较好,就业收入高,把人往小城镇赶,但那些地方没有好的就业。”他说。
而不管最后北京如何修编规划,水资源紧张的压力将继续加大。对此北京社科院经济所副研究员李彦军指出,北京要解决水资源紧张的问题,除了实施南水北调等外,核心还是要节约用水,通过技术手段来少用水。“不过,越往后,通过技术手段节约水的空间越有限。”
数据显示,北京在1997-2007年,通过提高技术含量,发展循环用水,导致农业、食品和电力热力供应业用水合计减少了6.45亿立方。
张耀军称,除非北京分散其城市资源,否则人口迁入难以阻止。
[来源:大鱼网]